欢迎访问沈阳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工作

创新体制机制 强化社企社资监管 推动市供销社社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突破
来源:社有资产运营管理处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1-09

沈阳市供销社在省供销社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住社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的有利契机,将2024年作为社有企业改革突破年,围绕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数字供销、推动业态重塑、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全面深化社有企业改革,社有企业为农服务基础不断夯实,为农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市供销社“强化社企社资监管”工作经验,被列入《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典型案例汇编》,在2024年4月河北邢台举办的“供销社文化与传承创新交流会”上,向全国供销系统推广。2024年,社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实现7.68亿元、利润总额实现3580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4.3%、16%;资产负债率由69.24%压降至64.97%。

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统筹统管

坚持聚焦主业实业,强化集团化管控,统筹推进农资销售、再生资源、农副产品流通、畜牧业等业务板块企业整合重组,以创新社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赋能社有企业发展提质增效。

一是健全分类分级、授权受控的管理体制。制定《沈阳市供销社理事会授权清单》,建立“理事会+社资委+供销集团+各业务板块企业”运行机制,明晰社资委、供销集团、各业务板块企业在经营、财务、人力资源及公司治理等方面权责边界,发挥各管理层级在改革创新、股权转让、经营管理、资产运营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推动实现管好资本与放活经营相统一。2024年,社资委审批经营管理事项31项,供销集团审批116项,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

二是完善集团化运营机制。制定《沈阳市供销社社有企业架构调整方案》 ,建立“ 1+5+N ”三级管理管控模式,搭建完成 1 家集团管控公司,农资销售、再生资源、农副产品流通、畜牧业、资产运营等5个板块产业运营公司,以及 N家经营企业布局架构的整合重塑。通过管理权限划转、股权收购转让、资产整合管理等方式,减少企业数量,压缩管理层级,打破以往“层级数量多”“各自为政” 的局面。

三是创新低效无效资产管理模式。依托原沈阳市供销资产托管有限公司,改组建立“社有资产托管中心”,整合6家主营业务停滞、资产数量较多、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的一级直属控股企业。社有资产实行分类处置、集中盘活、科学管理,并将信访问题和“僵尸企业”处置任务纳入托管中心集中归口管理,有效压降管理成本。2024年,社有企业管理费用同比下降6.4%。

重塑产业业态,推动转型升级

坚持推动“数字供销”建设,整合社有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资农技、冷链物流、农产品直供配送等经营服务资源,推动提升为农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

一是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广绿色农资,建设 32块绿色农资示范田,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向农户示范推广,打造“供销专版”农资产品。2024年, 已开展培训讲座、示范观摩会70余场次,苗期回访、秋季回访80场,服务经销商及农民7000余人,销售新型肥料2.5万吨。认真落实“两新”战略部署,与沈阳理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借助知名院校科研力量,探索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二是升级流通服务网络。依托“合合通”平台,统筹政府、社会、涉农要素资源,以建设“为农服务中心”为载体,为农民、涉农企业提供优质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包装、品牌孵化、产销对接等全方位服务。今年,已建立沈阳皇姑、法库、康平3个为农服务中心,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累计11.85万斤。积极拓展“合合通”平台供销市集AI微店业务,已建设无人自助售卖点位20个,打造智能城市流通保供、便民惠农终端体系,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是唤醒“供销”品牌记忆。依托供销社的口碑和影响力,孵化20余种品牌产品和“沈阳现代都市圈”名优特产品,组织辽沈地区农业龙头企业、省内供销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百余家经营主体,在沈阳体育赛事、文化旅游、网红商圈等多种消费场景举办10余次“供销大集”活动,搭建供需桥梁,拓展销售渠道,推动一批沈阳特色农产品走俏省内乃至全国市场。以“供销社的牛”为品牌的线下门店“供销社的牛奶面包公司”成立仅9个月, 已签约加盟店72家,43家正式营业。

破解发展难题,激发经营活力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强化依法合规管理和全面从严治企,防范和消除各类潜在风险隐患,推动规范管理常态长效。

一是健全经营管理制度。修订《沈阳市供销社社有资产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沈阳市供销社项目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等17项制度,围绕完善投资审批要件,创新公务车辆“ 三定点”管理模式,加强社有企业监管,实现从事前、事中到事后的闭环管理。供销集团、托管中心印发运行管理制度63项,初步形成覆盖面广、流程明确、衔接顺畅的运行机制。健全企业内控机制,选择沈阳新供销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试点搭建内控管理体系,完善经营管理核心流程及授权体系。

二是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加强社有企业用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制定社有企业人事、薪酬、绩效考核制度,拓宽公开招聘渠道,规范职务晋升程序,统一薪酬结构,分类实施绩效考核,基本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依据制度,2024年公开招聘员工20人,调整5名社有企业班子成员退出管理岗位,末位淘汰员工12人,扣发绩效工资15人,统一14家直属控股企业薪酬结构,区分经营类、投资类、功能类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实行考核。

三是妥善处置历史遗留问题。持续推进“三降两清一扭”专项行动,处置僵尸企业13个,累计处置55个。积极解决参股企业沈阳市瑞福临超市有限公司长期投资未获收益问题,在市纪委专班推动下,与企业法人多轮艰苦谈判,长达15年的投资纠纷问题取得突破进展,完成1处抵顶房产备案。针对参股企业沈阳秋实报废汽车回收有限公司近三年连续亏损,且存在欠税、欠货款、欠工程款等债务风险问题,经与多名股东协商,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及时止损,保障社有资本投资收益。2024年,社有企业“两金”占比由54.53%压降至53.03%,三项费用率由去年同期9.7%压降至 8.8%。